竹鄉碳計--世界遺產地減碳和低碳發展創意與實踐征集方案
世界遺產地減碳和低碳發展創意與實踐
主辦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竹藤組織
01-背景與意義
中國有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這些世界自然遺產涵蓋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上百個自然保護地。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1年10月24日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五方面主要目標。意見還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重點,如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包括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持續鞏固提升碳匯能力等。是時候在中國的保護地、特別是世界遺產地采取行動,以加速這些目標的實現。
中國是世界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竹種資源、竹林面積、竹材蓄積和產量均居全球首位,評選有30個竹子之鄉。竹子廣泛地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許多的世界遺產地,如大熊貓國家公園、武夷山世界遺產地、赤水丹霞世界遺產地等,是構成許多自然遺產地獨特風貌不可分割的元素,為搭建綠色文旅產業奠定基礎。竹子根系龐大、適應性強,能夠有效凈水固土,修復退化土地,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竹子生長迅速,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具有很強的碳匯能力。此外竹子可制造各種耐用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都保持低水平甚至零級別的碳足跡,使其不僅可補充木材需求缺口,還可替代混凝土、鋼材、塑料等高碳排放材料,減少碳排放。因此,竹子在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愈發得到人們重視,對遺產地的低碳發展與可持續管理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與前景。
竹子自古以來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建筑、飲食、服飾、交通、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樂器等各種領域都有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也誕生了如竹編、竹刻、竹紙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并衍生了相關文化資產。
以竹為媒,為中國竹子之鄉和世界遺產地的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發展低碳經濟為竹子之鄉和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管理、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等方面激發新的發展契機和增長點,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雙贏局面,為積極響應和落實中國“雙碳”政策填上綠色一筆。
02-活動目標
為助力實現中國“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著力推動世界遺產地的低碳轉型和創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竹鄉碳計——世界遺產地減碳和低碳發展創意與實踐征集活動”,征集展示竹子之鄉和世界遺產地利用竹資源探索減碳、低碳的可持續遺產地運營案例和創新創意。
03-征集詳情
征集時間:
即日起至2022年10月10日
征集對象:
任何團體或個人,包括中國竹子之鄉或世界遺產地負責單位、相關NGO或其他社會團體、地方政府機構、高校、個人。
內容范圍:
所提交的案例作品應圍繞以下一個或幾個主題展開:
內容范圍
主題一、在世界遺產地創設低碳和可持續的環境
世界自然遺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是無法替代的不可再生資源。因為,遺產地的環境創設需確保滿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關于世界遺產突出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等有關標準、條件和要求,避免或減輕建設項目對遺產地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竹子可幫助創設低碳、可持續的遺產地環境。一方面,遺產地中存在的竹林是巨大的碳匯。通過合理經營可以增加碳匯量。還可開發碳匯項目,投入碳交易市場,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另一方面,耐用的竹制品也可以長時間封存碳。豐富多樣的竹制品,如竹建筑、室內外竹地板、家具、裝飾材料等可應用于遺產地設施建設。用竹制品進行替換如鋼材、水泥、塑料等高能耗制品,可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碳排放。
主題二、低碳文化旅游產品和概念的開發
竹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國與竹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50項。竹子的成材速度快,且容易獲得,經過手藝人的加工后便可成為精美的竹編制品。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設計開發低碳的竹文旅產品或具有文化遺產特色的科普工藝品,同時滿足精神與物質需求,生態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需求。
主題三、針對年輕人的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管理和低碳發展教育計劃
為豐富低碳旅游服務內容,遺產地增加了低碳旅游的宣傳、教育、咨詢活動,倡導可持續消費和負責任旅游。許多的竹制餐具、包裝盒等可替代塑料等高碳消費品,助力低碳旅游與消費。案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在竹子之鄉和世界遺產地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開設走近自然的體驗課程,開展研學活動,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等方式,宣傳和傳播低碳節能環保知識,從小樹立低碳的生活觀和消費觀,自覺減少碳排放。
主題四、世界遺產地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傳播
在正確認識竹文化和遺產地文化的基礎之上,利用現代媒介,以簡單、易于大眾接受、理解和參與的方式傳播遺產地的各項特色與優勢。遺產地豐富的文化價值在更加生動與廣泛的場景下將其傳播給大眾,有助于開闊大眾視野并提升國民素養。
征集要求
格式
案例類型不拘一格,立足竹子和世界遺產地,圍繞上述一個或多個征集內容范圍,可以通過文字、多媒體、應用程序或文化創意各門類產品等形式呈現和提交。
文字作品可包含以下幾個部分:背景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模式的分析、成果亮點和經驗、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等。
多媒體作品風格不限,可包括短視頻、攝影作品、平面設計作品等具體形式,并應配有相應的文字說明。短視頻長度不應超過5分鐘,畫面清晰度720P以上,格式為MP4等。攝影作品數量在5幅以內,需為同一主題。多媒體作品的風格不限。
應用程序類作品可包括數字可視化、移動端應用程序等,應輔以相應鏈接和文字介紹。
文化創意各門類產品,如:海報、工藝美術品、旅游紀念品、辦公用品以及動漫IP、微信表情包等。
語言:中文
字數:文字說明應不少于600字,題目控制在25字內
遴選標準
參與作品內容須符合本次案例征集的主題和方向,須具有:
1)理念和設計上具有良好的創新性;
2)理念和設計上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3)理念和設計上具有示范性;
4)低碳文化旅游產品具有生產的可行性和較好的市場價值,便于實現成果轉化。
要求
作者需保證作品無抄襲仿冒等侵權行為,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在內的任何權利。作品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內容。凡違反上述規定導致相關糾紛的,一切法律責任均由投稿者本人承擔。
文字作品的版權和多媒體作品的所有權歸作者所有,主辦方對參賽作品享有非商業使用權,可通過任何媒體形式(如網絡展示、印刷發布等)使用作品;主辦方使用作品時將始終保留作者的署名權。
提交方式
參選者通過官微閱讀參與須知,下載報名表,自主選擇征集方向參與。在投稿日期(2022年10月10日24:00)截止前,根據投稿要求將參與作品全套投遞至活動專用電子郵箱,郵件主題請標明【姓名+竹鄉碳計——世界遺產地減碳和低碳發展創意與實踐征集方案】,郵箱地址:beijing.culture unesco.org
文件命名規則:
·報名表,文件應命名為“(姓名)+報名表”;
·文字類作品,文件應命名為“(姓名)+(作品名)”。
·多媒體作品,文件應命名為“(姓名)+(作品名)+(編號)”,如附件過大,可以在報名表中附上作品的共享鏈接在其他平臺上的鏈接。
·程序類和文化創意各門類產品,文件應命名為“(姓名)+(作品名)”。
注:附件總計不超過10MB。
04-其他事項
案例評審:
評審委員會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組成。評審委員會將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按照提交方案或案例是否契合主題、是否圍繞竹元素展開、是否體現了低碳或減碳有效舉措、方案或案例是否具備良好的創新性、示范性、實用性、可復制性等原則進行評審。
獎項設置:
評審委員會將會從所有作品中選出5個最佳創意獎和5個最佳實踐獎。入圍的團隊將有機會出席擬定于2022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國際竹藤大會,并進行案例分享。入選作品將被匯編至《竹鄉碳計,世界遺產地減碳和低碳發展創意與實踐作品集》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竹藤組織進行推廣。
聯系方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盧葉y.lu unesco.org,010-65322828
國際竹藤組織,李艷霞yxli inbar.int,010-64706295
附件:報名表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B-DHkraqZAowts7xnRTqKg
提取碼:81j7
https://mp.weixin.qq.com/s/k-IjhtZDn5B5sgRz4pzN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