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賽場】紋生·萬物——“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課賽結合邀請賽命題策略單發布
賽事簡介
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是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于2016至2019年期間聯合發起并主辦的中國高校設計創新實踐大賽暨米蘭作品展系列活動,賽事旨在真實反映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設計學科教學水平的現狀和教學成果,為全國藝術學科師生搭建展示專業才華和創作水平的國際化交流學習平臺。2020年1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工作組”根據相關管理原則,經自主申報,基于競賽數據采集和專家綜合評價,本賽事活動首次納入《2019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內競賽項目名單》。截至目前,作品展競賽活動連續5年入選全國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單。作為受到政府和高校支持關注的具有突破性和建設性的重要展示交流項目,組委會將以其高規格、高品質的展覽內容和交流形式帶動高校設計創新實踐,本著以賽促教、教賽展聯動的指導思想,推動我國藝術設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的創新,促進教育創新與學科發展。
01
賽項名稱
紋生·萬物——“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課賽結合邀請賽
02
組織單位
承辦單位:浙江理工大學、蘇州大學、東華大學
協辦單位:浙江省時尚產業聯合會、阿里云設計中心、服裝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服裝設計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浙江省數智風格與創意設計研究中心、時尚創新現代產業學院
支持單位:浙江凌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信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3
賽項背景
技術的應用不僅拓寬了設計的邊界,還推動了紋飾與時尚周邊設計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人工智能從數據分析、創意生成、個性定制等方面為紋飾與時尚周邊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顛覆與突破,重新定義著全新的智慧設計法則。自然界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在不同的文化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傳遞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诖?,國內多所頂尖設計類高校聯合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企業,共同發起了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人工智能+設計、助力新質生產力”專項賽場。
本次公益賽道的命題賽事以“紋生·萬物”為主題,源自對生活和自然的觀察和描繪,面向全國征集優秀紋飾設計及時尚場景應用的設計成果,通過“人工智能+設計”探索紋飾在多元場景下的應用未來。大賽由協辦單位和支持單位提供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申請參與賽項的組織單位開展相關工作坊教學活動,暨數智時尚設計與創新的相關課程,以學生參與課程工作坊的作品作為初賽選拔的參賽作品。我們期待設計師們從人文、歷史、自然萬象中汲取藝術設計創作的靈感源力,借助人工智能擴展設計的邊界、突破傳統的局限,探索賦予萬物全新的審美意象與生命力的創新紋飾。
04
參賽對象與參賽方式
本次大賽以邀請+申請形式面向開設設計專業的高校組織參賽,不接受個人報名。由院校集體報名后組織教學工作坊形式參賽,學生可以是本科及高職高專在校及五年內畢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本??茖W生。
參賽院校要求設立不少于20人的教學班(工作坊),由一位指導老師帶隊并負責參賽事宜。在初賽報名期內組織相應的“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教學,期間由賽項承辦院校研發和指導教學,參賽院校自主選擇授課時間和方式。
本次大賽不收取報名費,初賽及決賽期間所有參賽隊伍的費用自理。
05
命題宗旨及方向
參賽作品應充分考慮設計應用的場景性特征,通過AI技術拓展設計邊界,根據命題進行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的創作,使設計的紋飾服務于相應場景的設計應用需求。在設計中需要有效借助人工智能進行創意輔助(包含但不限于:靈感發散、素材整理、創意生成和場景應用等),并通過工作流進行展示。
應用場景1:服裝與服飾
紋以飾衣,突出紋飾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中的核心價值,結合服裝設計(如T恤、衛衣、外套等)和服飾品設計(如包袋、首飾、鞋帽等)等不同品類進行紋飾設計與應用,形成獨特的符號化視覺特征和改良趨新的風尚特色。要求設計過程中有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充分激發新技術、新載體、新場景和新需求的驅動性,體現多元審美,傳遞文化理念,展現全球化的時尚視角,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應用場景2:時尚紡織品
紡織品紋飾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領域,融古匯今,兼收并蓄,在保留紋樣的傳承美的同時,通過新視角、新材質、新手法創作時代需求的多元場景下的時尚紡織品紋飾及應用,如室內軟裝設計、面料設計、汽車內飾設計等多元場景,體現設計的文化性、洞察力和原創力,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帶來更加多彩、多元、多維的設計使用體驗。
應用場景3:文創及其周邊
以紋為飾,從傳統文化、時尚概念和先鋒藝術等萬物中汲取紋飾靈感,用于文創“萬物”的設計,如旅游紀念品、文博周邊產品等,通過創新的方式將“紋生萬物”的理念融入現代生活,展現文創產品的設計多樣性和文化深度。還可通過創意轉化將紋飾設計應用于品牌形象設計、元宇宙虛擬形象設計以及虛擬設計等多維度領域,通過紋飾的數字化設計應用,進行虛擬形象、品牌形象、展陳空間設計,增加品牌的親和力和傳播力,實現品牌的數字化傳播,推動品牌形象的創新發展。
06
賽程安排
報名時間:2025年2月19日-3月15日
工作坊學習:2025年3月16日-5月15日
初賽選拔:2025年5月15日
決賽與展示:2025年7月
初賽報名:
即日起至2025年3月15日,參賽院校確認報名并組織相應課程和設計作品。每個受邀或自主申請參賽的高校需設立一個不少于20名學生的“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工作坊,學生不限年級與專業,由指定專職老師帶隊,工作坊教學體系共建共享。工作坊應配備必要的教學培訓設施,如教室、討論區和設計創作實踐區域。每個院校由帶隊老師填寫參賽報名表(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并于報名截止日期前以郵件形式發送至liyin milan-aap.org.cn。通過審核的院校進入工作坊學習。
圖片
掃碼下載參賽報名表
團隊組建與培訓:
推動“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工作坊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按計劃完成工作坊學習任務,完成第一階段學習。各參賽院??筛鶕唧w情況采取線下、線上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工作坊課程體系由賽項承辦院校研發和指導教學,參賽院校自主選擇授課時間和方式,并由帶隊老師負責推進教學。
初賽選拔:
初賽院校工作坊2025年5月15日前提交電子版設計作品,組委會將對設計成果進行選拔并公布入圍決賽名單。入圍作品需通過大賽系統提交作品設計者信息及指導老師信息,該信息僅可提交一次,提交后不可修改增補。每組作品作者不超過3人,指導教師限1至3人。入圍選手將進一步學習完善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的綜合運用能力。
決賽時間:
2025年7月,決賽期間入圍選手自帶電腦設備赴杭州參加決賽研學工作坊,屆時將進行48-72小時指定命題創作設計、設計理念答辯、時尚科技企業參觀調研等活動,組委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評委對作品進行評審、頒獎。
作品規格:
參賽者從3個應用場景方向中任選其一,以紋飾設計及其在時尚周邊產品的運用為對象進行設計創作。參賽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不限制其創作作品的風格與類型,需要展示出設計創作的思路及過程表達,完成包括但不限于靈感闡釋、設計構思、設計過程拓展、材料及工藝描述、設計效果及應用場景等的設計說明,并清晰呈現人工智能在設計中的應用環節及工作流,單個參賽作品以PPT進行設計表達與呈現(限12個頁面內,不得出現參賽者及指導教師個人信息),并以PDF格式的電子文檔進行作品上傳與提交。
07
評審標準
主題創意:
對大賽主題的準確表達、合理闡釋、獨特視角與創意契合;
美觀設計:
從作品整體的合理性,美觀度,細節,呈現方式等方面考量;
創作難度:
從作品對文化性提煉、符號轉譯、設計實現、推廣應用、人工智能設計在作品設計生成全流程的有效介入等方面考量;
作品呈現:
從設計作品最終的表現形式與呈現效果、應用場景的合理性和適配度及設計與時尚生活的關聯度等方面考量;
產業認同:
將邀請企業代表參與評審并在決賽環節依據產業和市場需求設計決賽命題,同時在票選行業認同獎。組委會將為選手和企業搭建平臺,促成參賽作品“作品-產品”的商業轉換,實現商業價值。
08
特別聲明
1、所有投稿作品的署名權歸投稿者所有。
2、主辦單位對所有來稿并獲得等級獎的作品擁有但不限于進行復制用以宣傳、信息網絡傳播、出版、發行、展覽、改編等權利。
3、凡投稿者視為認同并遵守本公告的各項條款,主辦單位保留對本公告各項條款的修訂及最終解釋權。
09
賽項特色
1、本次“人工智能+紋飾及時尚周邊設計”課賽結合邀請賽采用工作坊學習(課程)、初賽選拔、計時命題決賽三階段賽制,旨在通過系統學習和逐級篩選,激發參賽者的創意潛能,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紋飾設計及時尚周邊產品設計中的融合運用。
1)教學工作坊:各參賽院校在傳統課程或現有數智設計課程基礎上,組織本碩博各階段、不同專業領域的學員參賽。面向參賽需求設立教學工作坊,學員參加由頂尖高校和企業主導的系列講座課程和實踐活動,通過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驅動的設計工作流,快速學習和掌握利用AI技術產生設計創意并高效迭代。課程包含32課時,五大模塊:
AI通識模塊:掌握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及其在時尚設計中的應用;
AI技術賦能模塊:學習生成式AI模型操作,提升智能創意生成能力;
創意設計模塊:結合AI探索創新紋樣設計,強化藝術表現力;
產品應用模塊:研究AI紋飾在時尚產品中的應用,實現落地轉化;
項目制模塊:項目式教學,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開展設計實驗與創新。
2)初賽階段:學員基于工作坊的學習內容,在限定時間內提交具有創新性的設計方案。初賽重視創意的獨特性和實踐性,通過評審團篩選出最具潛力的設計團隊和方案。
3)決賽階段:決賽通過計時命題,結合企業真實需求命題,要求參賽團隊進一步完善方案,最終提交成果并答辯。評審團將綜合作品的創新性、實用性和市場認可度(由企業參與投票)進行最終評定。
2、突出“過程+協同+共創”理念
注重過程導向:通過完整的三階段賽程,從創意產生到方案優化,再到成果展示,全面關注參賽者的學習與創作過程。
強調跨學科協同與共創:通過團隊協作、專家指導和企業真實案例的引入,推動參賽者在跨領域知識與技能融合中完成項目。
3、深度融合企業案例與市場需求,強化從作品到產品的設計價值實現
邀請領先企業提供真實設計需求,根據命題進行創意設計與應用。決賽階段的評審過程融入企業專家意見,為參賽者提供更具實踐意義的反饋和優化建議。
4、課程學習與比賽相結合,打造可持續的教學與實踐閉環
通過課程化設計工作坊,參賽者能夠系統學習和實踐設計知識,比賽中產生的優秀作品也能反哺教學環節,形成“課程-實踐-成果轉化”的閉環模式。
引入產業合作模塊,對接企業需求,支持優秀作品的孵化與商業轉化和推廣。
5、課程與工作坊模塊詳細設計
https://mp.weixin.qq.com/s/o84jW1ylil5hv0SqfH81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