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課程改革】“人工智能賦能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創新競賽
各有關院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戰略部署,響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聚焦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新模式,2024年3月,教育部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探索。為總結分享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標桿,探索人工智能與設計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打造“人工智能+”設計專業課程群,加強數字資源建設、教學方法革新、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管理創新,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教育分會和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組委會決定舉辦“人工智能賦能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創新競賽。該教學創新競賽旨在于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藝術設計教育的核心應用場景,探索數智化時代下設計創新與數字創意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組織機構
?。ㄒ唬┲鬓k單位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教育分會
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組委會
?。ǘ﹨f辦單位
阿里堆友平臺、阿里云設計中心、《藝術與設計教育》編輯部
?。ㄈ┲С謫挝?/span>
同濟大學、江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賽事宗旨
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啟動“人工智能(下文簡稱AI)+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行動暨教研激勵計劃,重點促進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建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培育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推動新形態數字化教材建設,支持人工智能賦能設計教育教學的重點團隊建設,協同高校教學改革成果轉化推廣和優秀成果申報。受扶持和關注方向包括:
1.基于知識圖譜的AI課程建設項目;
2.基于數字資源建設的新形態數字教材建設項目;
3.面向產教融合的藝術設計實踐實驗實習改革建設項目。
鼓勵教師自由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藝術設計教學課程,可使用人工智能硬件設備支持教學,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生成課程方案、案例內容、多媒體資源,采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情景模擬、課堂互動、考核評價等,形式不限。
參賽對象
1.高校教師(包含高職高專):全國高校在職教師及聘任的行業導師、兼職教師等。
2.博士生: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有意向進入高校、名企或創業的國內外博士、博士后。
3.校企合作團隊:院校與企業界聯手組建團隊參賽。(團隊核心由至少1位高校教師和來自行業的技術專家或管理者組成。)
備注:以教師個人或團隊形式參賽均可,若以團隊形式參賽,團隊成員包括1名主講教師和不超過5名團隊成員。
賽道設置
賽道一:AI賦能專業課程改革與AI課程建設
1.參賽內容:AI課程以知識圖譜為基礎,構建課程的完整知識架構,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點。以課程、課堂、教材與實踐的無縫整合,形成一體化設計,既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構建以任務為導向的圖譜體系,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完整的課程培養閉環。本賽項包括但不限于:
AI賦能專業課程改革: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內容的更新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等,特別強調AI技術在課程改革中的實際應用;
AI課程建設:課程需要涵蓋AI的基礎知識、核心技術、應用場景以及前沿動態,確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新形態數字教材:適用于我國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含科研院所)本科生、研究生、繼續教育等各層次教學的新形態數字教材創意策劃、編著方案和出版成果等。
2.參賽教師提交材料:參賽教師提交材料:AI賦能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改革與課程建設成果報告,AI課程(AI助教、AI智能體)方案、建設課題與教研報告,新形態數字教材等。
賽道二:數智時代產教融合課題、項目和創新案例
1.參賽內容:新質生產力時代,從產教融合和教育科技維度,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人才的關鍵。圍繞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積極構建產教融合生態,通過實戰化教學、項目制學習等方式,通過產教融合實踐,攜手企業搭建數智化教學基座,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數智化人才。本賽項包括但不限于:
產教融合課題:開展跨學科課題研究,促進藝術設計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組織跨學科團隊,共同攻關AI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難題;
產教融合項目: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共同研發藝術設計項目和產品,引入企業真實案例和需求,作為教學和研究的素材;
創新案例:案例能夠準確反映當前教育與產業融合的實際狀況,展示創新成果,并為其他教育機構和企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2.參賽教師提交材料:產教融合課題報告、項目成果與創新案例。
提交材料要求
所有賽道均提交以下資料:
1.參賽表:所有參賽信息需通過大賽官方網站進行填報。
2.成果報告:(共提交2個文件)
1份成果報告(PDF格式),總字數4000字左右為宜,文件大小不超過100M。文件模版見附件,官網下載原件。
1個壓縮包文件:請將所有除成果報告之外的材料打包成一個壓縮文件,確保文件大小不超過100M。(內含所有相關PDF文件,例如課件、數字教材、AI課程方案等)。
3.佐證材料:僅提交1個PDF文件,大小不超過10M,文件模版見附件,官網下載原件。
賽道一另外需要提交:
教學實錄視頻(最多上傳1個視頻文件),要求如下:
1.視頻采用MP4格式,分辨率720p以上,H264編碼,每個視頻文件大小不超過500M。
2.提供1個學時完整的課程教學視頻,涵蓋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展示應用過程及相關成效數據或案例。
3.視頻須連續錄制,圖像清晰穩定,聲音清楚,不允許配音,不得出現畫中畫。
4.主講教師須出鏡,并有義務告知出鏡學生本視頻將參與賽事。
5.視頻不應包含片頭、片尾、字幕注解,也不得泄露地區、學校名稱或教師姓名等信息。請注意,此視頻將會被公開展示。
6.視頻不建議使用搖臂、無人機、虛擬演播系統、臨時拼接大型LED顯示屏等脫離課堂教學實際、片面追求拍攝效果、費用昂貴的錄制手段。
賽程安排
1.報名參賽:2024年12月開放報名系統
?、夙毻ㄟ^組委會指定的網上報名渠道(www.milan-aap.org.cn)進行在線報名及作品提交。
?、趫竺M用:為保障大賽的順利進行,大賽收?。?50元/件的報名費。建議此費用由參賽者所在的學?;騿挝怀袚?。
2.材料提交:2024年12月-2025年6月。
3.國賽答辯及評審:2025年7月。
4.系列活動:2025年07月底,頒獎典禮及學術活動、新賽季命題征集。
注:具體時間詳見官網相應訊息。
評審辦法及獎項設置
大賽全國統一評審,不設省賽,所有獎項均為國賽等級獎項。
1.賽道一:采取網絡評審+線上答辯的方式。
組委會遴選全國知名專家進行評審。國賽設立一二三等獎,根據參賽課程數量分別不高于3%、5%、7%;其中,一二等獎需線上答辯,數量將視課程質量動態調整。請答辯教師提前準備好完整的成果報告及相關文檔,匯報時間不超過15分鐘,評審專家根據參賽教師的匯報進行10分鐘的提問交流。
2.賽道二:采取網絡評審的方式。國賽設立一二三等獎,根據參賽項目數量分別不高于1%、2%、4%,數量將視項目質量動態調整。
3.組委會頒發國賽紙質證書。
知識產權及相關聲明
1.所有投稿內容的知識產權歸投稿者所有。
2.主辦單位對所有來稿并獲得等級獎的投稿內容擁有但不限于進行復制用以宣傳、信息網絡傳播、出版、發行、展覽、改編等權利。
3.提交內容所涉及的發明創造、專利技術、相關資源等必須擁有清晰合法的知識產權或物權,涉及他人知識產權的,其參賽團隊須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知識產權所有人書面授權許可書、專利證書等。
4.凡投稿者視為認同并遵守本公告的各項條款,主辦單位保留對本公告各項條款的修訂及最終解釋權。
其他說明
本賽項由阿里設計系相關AIGC企業和同濟大學人工智能與藝術創研中心提供支持,對優秀AI課程建設課題與方案將予以系統資源支持:
2-5萬元教研激勵基金;
知識圖譜和應用場景編寫;
模型訓練工作組織支持;
資深專家一對一指導交流,統一安排出版;
工具平臺資源支持,其他機動支持等
聯系方式
1.賽事運營支持
地址: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山大道20號中國光谷創意產業基地C座6層
聯系人:趙莞兮、劉媛
郵箱:3051669276@qq.com
2.賽事組委會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98號上海國際設計中心東樓701
聯系人:張黎娟、李音
電話:021-65898806 65898816
郵箱:milan@milan-aap.org.cn
附件:“人工智能賦能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創新競賽附件清單
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組委會
2024年11月22日
附件
“人工智能賦能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創新競賽附件清單
附件1
1.AI賦能專業課程改革與AI課程建設賽道參賽表
2.AI賦能專業課程改革與AI課程建設賽道成果報告模版
3.AI賦能專業課程改革與AI課程建設賽道佐證材料
4.數智時代產教融合課題、項目和創新案例賽道參賽表
5.數智時代產教融合課題、項目和創新案例賽道成果報告模版
6.數智時代產教融合課題、項目和創新案例賽道佐證材料
附件2
1.AI賦能專業課程改革與AI課程建設賽道評分標準
2.數智時代產教融合課題、項目和創新案例賽道評分標準
附件清單詳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