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都心崛起!書院站TOD樞紐>設計方案出爐
活力都心崛起!<書院站TOD樞紐>設計方案出爐!
市域級樞紐
活力都心、高新小城、田園城市
這些新標簽,都是書院的
本次公布的4個國際設計方案中
均出現了臨港市區線及相關站點
又一次獲得印證
7月30日,臨港新片區書院站樞紐地區綜合開發設計方案國際征集成果評審會在上海滴水湖中心成功舉辦。德國ppas與中鐵上海院、日本日建設計與上海DC國際、美國AECOM與上海建筑院、中國香港凱達環球與上規公司四家享有國內外聲譽的設計聯合體團隊各攜其專業卓越的設計成果,奉上一場美輪美奐的未來科創新城與站城一體化開發暢想盛宴。世界級產業集群將在此形成,城市的繁華與農村的繁榮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將使全球高層次人才為之傾心,臨港新片區將在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征途上作出新的探索。
此次活動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指導,上海港城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浦東新區書院鎮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承辦。為獲得最具前瞻性、專業性、實操性的指導意見,本次評審會特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鄭時齡,上海廣境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蘇功洲,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筑師任力之,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研究中心負責人薛美根,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專業總工程師鐘律5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
專家評審委員會現場提問(滑動查看更多)
港城集團介紹項目情況
設計團隊匯報方案(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本次方案征集的目的是落實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新興產業片區單元規劃要求,為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做好支撐,為實施綜合開發做好技術準備,提升區域顯示度和發展信心。港城集團作為書院站樞紐地區的規劃實施平臺統籌單位,將根據專家們的精彩評議,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的領導下、在書院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以赴,在規劃統籌、設計總控、工程實施三個層面系統推進后續落地工作,做好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開發統籌。
【國際方案征集設計和研究范圍】
設計范圍圖
【國際征集成果展示】
德國ppas、中鐵上海院聯合體
云中綠里的未來高新小城
設計愿景
書院作為臨港主城與張江創新聯動門戶,將塑造臨港區域最具親和力與前瞻性的高新小城氛圍,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創造人群,為區域的發展積聚蓬勃力量。未來的藍圖將以人的需求為中心,將自然、人文、體驗、技術與本土智慧相互交織,以創新成就未來,成就人民、產業與城市融匯發展的全新可能,演繹云中綠里的未來高新小城。圖片
圖片圖片
總體設計的8個特色
從差異化發展理念出發,規劃圍繞人與交通樞紐的關系,仔細考量與臨港主城互補的小城氛圍,體驗先導的樞紐設施,服務高新產業的區域功能中心,演繹在地特色的城市空間范式,塑造富有魅力的特征場所,勾勒出激動人心的站城印象。
1.生態先導的藍綠架構:順應書院的自然肌理,通過對現狀河網的保留,提升原規劃骨架,形成交錯格網的空間特征。圍繞湖水與內港的生態水面,形成中央公園與內港公園的雙綠心布局,以蕩舟環鏈接雙子綠心,塑造愜意美好的聯通體驗。
2.體驗優先的區域聯通:針對性地對線路及書院站點進行優化,提升區域便捷性與價值,引導規劃水上交通連接與路上快捷通達路線,疏導過境交通,使得書院站形成服務主城西北方向的連接樞紐與獨具特色的三合一水陸樞紐,打造出門見湖、云中綠里的未來樞紐體驗。
3.低碳宜人的出行體驗:以低碳為主導的城市交通系統結合江南特色的低碳水上交通,將出行重塑為體驗城市的最佳手段。
4.聯動周邊的功能布局:針對中芯等高新產業需求,彌補區域發展短板,以“高新產業的新創造中心、城市服務的新體驗基地、創造人群的新生活社區”的“三新”創新模式增強區域高新產業服務與集聚能力。
5.小城親切的空間基底:發揮與主城的比較優勢,突出小城的宜人體驗,保證適宜的開發強度,塑造體驗與強度平衡的空間關系。
6.增加認同的創造城區:針對高新產業人群的交流需求,塑造城市與社區歸屬感的空間模式,提供鼓勵交流與社區認同的全新體驗性城區發展模式。
7.城鄉交融的創新聚落:充分挖掘區域交通核心緊鄰村落的發展潛力,發揮村落與生態融合的特質,以卓越的創新聚落和示范性的中心服務聚落,形成區域產業全新發展構想,改善城鄉關系與觀瞻效果。
8.前瞻未來的智慧體驗: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礎,將作為體驗改善的關鍵。通過一張藍圖的智慧城市底板、提升出行體驗的智慧道路、前瞻性智慧交通節點以及應對未來需要的智慧物流配送體系,提升人們面向未來的智慧生活體驗。
四大富有魅力的特征場所
在書院高新小城的整體規劃基礎上,結合規劃區在地特征,方案針對創造人群需求,打造四大引人入勝的特征性場所,成為市民與游客相聚的魅力空間。
1.新書院廠(New Shuyuan Courtyard):陽光、綠色、湖水賦予了書院非凡的第一印象。作為書院站TOD區域的空間核心,新書院廠以層層疊落的綠色圍合空間重新演繹“書院廠”的歷史原型。日光中的綠色露臺層疊向內港伸展,市民與游客穿過綠色的第二首層,直達內港。出站見湖的體驗,使書院站的氣質與眾不同。
2.蕩舟環(Boating Ring):水鄉文明不能止步于傳統。蕩舟環作為鏈接雙子綠心的環網,以水的靈動導入,讓現代水鄉名副其實。都市精華的核心體驗,通過低污染高景觀的電動水上交通得以實現。游客與市民將以水上蕩舟的浪漫出行方式,體驗書院都市的美好。
3.璀鉆街區(Crystal Block):區別于文化公建與生活有距離的傳統布局,“璀鉆街區”以公共文化功能與商業的相互帶動的分散混合布局模式,創造文化嫁接生活的新需求?;盍Φ目臻g基底、連續的都市界面、聯通的宜人慢行空間,讓文化深入日常生活,賦予商業街區與眾不同的創造活力。
4.創新的Lively-HUB:未來的書院,將開創5min社區服務的集中式布局先河。創新的Lively-HUB,意圖打造全新的生活服務與交往空間。六合一的功能簇群,將成為社區凝聚與創造的焦點,賦予社區不同人群相遇交互的氛圍,增強社區認同。
日建設計、DC國際聯合體
圖片IV維都芯·田園城市
設計愿景
通過分析調研,挖掘基地“四維復合”的整體基調與潛力,提出集創新的產業、活力的場所、永續的環境、人文的氛圍于一體的規劃愿景——IV維都芯,田園城市(I.V.不僅對應著羅馬數字里的“四”,即“四維”復合,也是Innovation和Vitality的組合縮寫)。
設計理念
在此基礎上,規劃依托書院樞紐,以促進片區城鄉融合、產城創新、田園共生為核心理念,提出六大規劃策略,展開片區規劃設計。
戰略策劃
1.產境融城
規劃注重產城融合、城鄉融合。以中芯國際為契機,結合上位產業規劃及產業基礎,聚焦以集成電路為首的四大主導產業,結合地方資源完善文體康養等服務配套,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氛圍,奠定“產城融合”基礎格局。以“農業”片區特色要素為媒介,同時將田園景觀引入城市,鼓勵城市與鄉村共享基礎設施,提倡生態有機、自給自足、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2.活力凝核
書院站是整個新興產業片區的空間幾何核心,同時集聚了眾多公共功能的服務核心。在片區內增設Monorail環線串聯起各功能區,兼顧客運與貨運需求,在產、城、鄉之間建立起實際的交通聯系,同時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之一,展示該片區的高科技與未來感。
規劃以TOD核心形成發展中心,與農業商業、生態旅游、文化、休閑、購物、居住等多層次無縫融合,創建一個受歡迎的目的地,一個充滿活力的娛樂軸,一個生活學習的社區計劃,一個鼓舞人心的農業旅游項目以及一個優質的經濟適用的住宅生活。
3.空間結點
以書院站區域為設計范圍內的一級空間核心節點,在由其發散出沿Y4路和黃沙港生態廊道的兩條空間軸線與書院鎮板塊、書院產業園板塊和中芯國際板塊的交界處,分別結合高等級的城市功能形成二級空間節點;基地內部結合社區級服務功能形成東、西兩個三級空間節點。在這三級節點的支撐下,居住片區自然成為三個組團,組團的核心分別與高等級的空間結構相關聯。由此便形成“一核兩架構,四點三組團”的規劃結構。
4.生態編網
結合基地自身的生態稟賦,加密強化藍綠體系,倡導綠色建筑,構建生態文明。利用自然地形建立龜背排蓄系統,在此基礎上疊加“海綿城市”調蓄系統,結合基地地貌特色強化人工濕地凈化系統,實現水環境改善及水資源循環利用。
5.水岸生境
規劃利用基地內水網密布的優勢,通過對上海及周邊江南水鄉的研究分析,提煉出了江南水鄉的空間營造特點,并在設計中加以指導應用。微調支流水系,以水為脈,將重要的公共功能臨水而設,使水岸空間成為所有組團的活力核心,營造多樣、連續的水岸空間,繪制具有“臨水而居”“曲折有致”“鱗次櫛比”“橋河水蘊”特色的書院水鄉畫卷。
6.尺度依人
梳理優化道路體系、增設地塊內部公共通廊,實現“小街區,密路網”,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間尺度。在此基礎上,構建立體連續的步行體系、完善的生活圈體系及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樣化住宅體系,共同營造活力多元的社區氛圍。圖片
美國AECOM、上海建筑院聯合體
產城服務樞紐·綠創生活家園
設計愿景
以書院樞紐片區為示范,發揮吸收沿線城市板塊輻射,實現站點價值最大化的軌交優勢。建立體現最大化藍綠系統與周邊空間生態效益的環境特色,構建精準服務目標企業及人群、發展差異化空間產品的產業定位,提出兼具開發運營效益與區域發展需求的綠色經濟。未來,書院樞紐片區將成為實現城鄉融合、產城相依、藍綠共存的可持續創新社區發展示范,實現“產城服務樞紐·綠創生活家園“的美好圖景。圖片
設計理念
規劃以輕簡高效的總體設計理念,有機有序的開發布局、藍綠融合的公共空間網絡、落實綠色出行效益的綜合交通系統以及五大特色功能組團,打造一處煥新臨港形象與實力的品牌社區。同時,重視成本效益與項目特色打造的實操性,探索以最小投資成本撬動最大開發與凈碳效益的簡單系統,建立可持續社區發展的有效設計路徑。
設計亮點
1.科技商務樞紐
以多維串聯、立體復合、藍綠滲透、傳承文脈等主要設計手法,打造再現“新書院廠”的書院樞紐核心區。
書院核心區依托站點形成聯動周邊區域發展的服務樞紐,提供科技金融、交流孵化、文化休閑、品質消費、商務酒店及人才公寓等各類科技+城市服務功能,創造吸引科創人士、產業白領、年輕家庭及當地居民等多元人群的生活與就業中心。向西串聯樂享生活片區、科創島,成為與核心區活力共振的有機組成。外沿布置商住混合,最大化職居就地平衡、合理化開發資金平衡。向北服務書院及周邊片區,向南打造臨港綠心的空間地標,展現出產城服務樞紐的豐富形象。
2.田園科創島
營造田園上的科創產業社區,引入集成電路領軍企業、行業創新聯盟與前沿產業研發轉化基地等科技服務功能;回廊式內部空間結構與曲面覆頂中庭造型,最大化建筑與周邊環境接觸界面與地標感,提升被動節能效益;辦公空間、企業與社區商業休閑等城市服務功能環抱,圍塑出科創島獨特空間形態。
3.創享生活社區
結合藍綠空間、社區服務、輕型公交的綠色生活走廊,以書院站核心區為支點,貫通場地南北板塊及Y4路站點,兩大文化設施通過書院文化林道南北呼應,共同建構起集聚創意人才、公共服務核心及書院文化體驗的創享社區。
4.樂享生活片區
匹配項目定位及目標人群,形成四類典型社區。包括最大化濱水空間的水岸生活社區;沿文化林道伸展,共享智慧零碳公交的書院文化社區;提供半戶外場所,提高自然環境滲透性的花園疊拼社區及公共空間互相咬合,形態具有高辨識度的綠創社區;慢行綠廊交織,小街區路網,轉化場地原生肌理為樂享生活社區。
5.共享混合社區
轉化車輛段上蓋的制約因素,創造市民共享的空中綠地公園,整合社區商業及運動休閑設施,提供吸引人口進駐的優質環境,提升投資成本效益。通過二層廊橋跨越東大公路,為北側產業功能組團近距離提供多元混合的服務業態,增加書院北區服務能力及產業人才吸引力。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3vsm3c4c0ajfhp6x2IYD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