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022屆環境設計-景觀篇畢業作品網絡展
前言
圖片
景觀設計
圖片
landscape design
,時長03:15
圖片
作者:曹宇杰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見嶼山舍》民宿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此次景觀設計通過民宿區域內部建筑和景觀直觀且強烈地傳達出藝術氣息,通過富有生機的鄉村文化來為民宿添彩,為葛仙山風景區添彩。讓民宿空間從生理的休息空間變為一種有溫度、有故事、有情懷、有藝術的文化休閑空間。滿足城市消費需求,對“鄉愁”的寄托能夠得到解放,回歸鄉野之間。保護是為了能讓其更好的發展,發展才能實現對其真正的保護。我希望在尋求真實生活新需求與風貌協調的平衡的同時,幫助其重新煥發內在活力。使其在外力撤出之后,依然能維持良好可持續的生存狀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自然。
圖片
作者:唐靖童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往復融新》舊城區景觀改造設計
設計說明:
本次畢業設計項目是成都市金牛區鐵路新村景觀改造設計。本設計通過增加社區綠化面積,改造居民舊建筑,完善區域功能,改良區域規劃以達到改造舊城區的目的。重新規劃分區,完善交通網絡,更新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區域更好地融入城市環境。具體內容一方面主要通過對景觀的打造增強功能,延續區域地理文化,達到形式與功能的統一。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社區與城市的交流關系。使其作為城市的一部分有必要通過自身的改造完善城市的結構,帶動相關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在此基礎上,本設計以鐵路文化元素為裝飾元素,將地區的紅磚建筑與生態景觀做到有效融合,通過舊物新用的方式在區域景觀中表達人文元素。重新規劃分區,完善交通網絡,更新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區域更好的融入城市環境。通過增加社區的功能,改善社區環境,完善社區規劃,傳承地域文化,增加綠地面積,改變區域氣候,使社區實現生態化,可持續化的良性發展。
圖片
作者:周鵬
指導教師:高德武
作品名稱:《湖畔人家》民宿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民宿是我國近年來鄉村生態旅游不斷發展下的產物,民宿作為一種區別于酒店的住宿模式,開始大范圍興起。本次民宿設計,結合地域條件運用生態理論與自然融入的設計手法,對民宿進行創新性設計。從自然角度著手切入進行研究,以“葉子”形的自然元素來表現對自然的尊重與保護。本此設計圍繞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對民宿中各個節點的空間尺度進行合理的把握與設計,此次設計的愿景則是希望能打造一個有生態意義的休閑民宿,超越眼前所見,觸及身心體驗,從而將人放置到一個更廣闊的自然之中,體會有質感有溫度的民宿。
圖片
作者:陳若蘭
指導教師:朱芷賢
作品名稱:《無盡·無境》
設計說明:
通過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深入的調研,發現場地生態基地待優化,景觀特色待提升,健康文旅待聯動。這些使得城市、人文、公園難以鏈接相融。設計依托成都“東進”發展新時代,建設人、城、園和諧共生的理想藍圖。提出了“多維融合,煥活新城”的設計定位,使之三者聯系、循環、平衡。進而引入“∞”概念。通過多方的融合,重塑人、園、城之間的緊密聯系,煥活簡州新城的發展。
圖片
作者:鐘靖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尋隱》酒店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由于城市化的進程快速發展,在城市內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便利時,內心也渴望著自然。但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對于時間不太充裕而又想體驗到自然樂趣的城市人而言,自然資源豐富,距城市中心路程不遠、交通便利的旅游區度假酒店正是這些人們出游調節身心的最優選擇之一。近郊度假酒店既能實現都市繁華與自然山水的轉換,讓人的精神得到自然的調節,它還可以讓人們暫時逃離鋼筋混凝土森林,滿足他們和自然溝通的愿望。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位置優勢也成為了建設近郊度假酒店的優勢。
圖片
作者:李沛欣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向野悠然》民宿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增加當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可能性,不僅是民宿的景觀設計,更是一個村落的名片打造;在保留當地現狀的同時,給予這個地方一些生命力,可能是一個湖泊、一片森林、一條小溪,營造一個有生命力的人居環境,不是一段時間的意外走紅再到衰落而是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對當下的生活狀態進行思考,希望能夠在這個空間內與自我對話、與空間對話;因此應具有特點、口味能俘獲人心、睡眠床品能得到好評,服務細節應條條具備,這樣消費者才能在這樣一個環境里放松自我。民宿符號便是自然,自然永不熄、民宿也永不熄。
圖片
作者:彭麒融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水磨霧森山地公園
設計說明:
本次選題的背景是基于四川省汶川縣水磨鎮的一處山地景觀,本項目將水磨人文特色研究山地公園如何將低影響開發與雨水花園結合起來,在保留本土的地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生態修復和山地景觀設計。人與自然的關系向來密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生活在快節奏工作和學習下的人們,更想通過園林綠化的修復和改造來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更舒暢,于是寄情于山水便成為了人們調節身心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有景觀基礎之上的山地公園便成了人們放松娛樂調節自己的場地。山地公園由于其富于變化和立體感的自然景觀特色,以及像水磨這樣的帶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內涵的城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阿壩州的景觀設計正在不斷的摸索前進,還應該在科學合理的規劃原則和方法下勇于嘗試和不斷總結。在體現山地景觀的可觀性的同時,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風貌,達到提升城市形象建設的目的,達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手抓。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探究如何更好地在國內發展山地綜合性公園,響應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合理有效的運用國土資源,對城鎮當地的特有景觀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保護,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滿足原住民的物質及精神需求,同時實現山地城鎮與鄉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保護自然、傳承文化是當下的最強呼吁口號。在環境設計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修復自然的目的將自然環境和本土風貌結合起來,使文化得以傳承讓更多的人能了解本土文化。本方案結合了階梯式的田野、代表著羌族文化的羊角圖騰以及蜿蜒的山路共同組成了我對山地公園設計的出發點,將本土風貌和文化融入到設計中去更能激發人們的保護意識,也能讓游人在游玩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文化風情。
阿壩州依山傍水,可以發揮出山地系統的最大優勢,基于阿壩州的土壤地質條件,對當地植物進行分析和調整,除了應用本土植物以外(本土植物類型由于土壤條件相對單調),項目也考慮采用移栽等方式植樹造林,可以應對山地系統進行生態修復、生態建設等以達到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在設計上應對自然空間、氣候、生態等方面有較大的特殊性,可以形成鮮明的環境景觀特征,打造一張屬于當地的特色名片。
圖片
作者:呂雪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望野山地公園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本次畢業設計主要是關于城市中的山地運動公園的景觀設計。今天的中國正在高速進行著城市化建設,但在繁華的背后潛藏著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傷害。環境越城市化,建筑越密集,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用于日常戶外活動的空間就越少。山地公園作為城市居民的休閑場所,其具有的休閑和運動屬性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成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過渡,結合現今人們對于生活及運動的訴求,滿足當地居民對于公園的基本需求以及對于運動的需求,讓一個人喜歡運動,愛運動,保留生態基底、煥活自然活力,鏈接人與自然,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包含了運動元素的山地公園,成為居民休息和鍛煉的好地方。有利于調動社會資源加入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充分發揮自然的多種功能效益,促使項目周邊基本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創造一個開放式城市空間,體現當地的文化和價值取向,滿足居民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渴望,提高當地居民幸福度,讓生活和健康更有保障,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閑和運動的好去處。
圖片
作者:沈露娜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青城雅著展示區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本項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大觀鎮,通過對當地人文地理環境的深入調研,以現代中式為設計表現手法,融合青城山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植入當地文化,創建高品質環境,形成區域內差異化,打造獨一份的度假式空間設計。將青城山道教天人合一的文化融入景觀設計方案中,使道教文化得以運用、傳承并延續。同時,也通過設計實踐,尋找展示區景觀設計的新方向。
圖片
作者:陳茂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一抹藍霧》商業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本設計主要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作為理論指導,結合當地地域文化特征與當地商業文化來進行設計城市旅游商業景觀。隨著城市生活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進步,我國未來的旅游業的發展有著良好前景,而將來的旅游商業也必將優勝劣汰。本項目為云南藍花楹大道商業景觀設計,旨在為昆明市當地特色藍花楹大道及其周圍商業能夠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讓本地的旅游項目有較好的經營認識和持續投資打算,能夠對內對外都具有吸引力及影響力,此次設計將當地文化與旅游融合,利用創新思維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符合城市發展、面向年輕人的商業街。在設計該商業街中,提取當地藍花楹元素,并與周圍高校文化、城市地域文化進行抽象化整合設計,并在細節設計中的中心景觀、休閑娛樂景觀、文創建筑等等巧妙融合該元素,使其與周圍景觀和諧共處,讓來此旅游的游客能夠身臨其境,更好地體驗到藍花楹大道帶來的視覺沖擊氛圍感與云南春城春意盎然的景象。
圖片
作者:陳晶晶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絲綢南榕》濕地公園設計
設計說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或修復。城市濕地公園屬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公園類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恢復生態環境的宣傳,以及給人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等。
本次項目在進行濕地利用與保護、氣候調節、科普教育的前提下進行設計。設計手法上采用了植物調節、綠島、生態駁岸等方式,以達到人與自然的相互共存,平衡發展。合理利用生態資源,保護生態平衡,也是社會得以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濕地公園理論成果方面,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現實成果方面,為相應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對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在目標成果方面,解決人文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類的濕地保護意識,恢復生物多樣性。對于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片
作者:潘咪卡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森意山莊公區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該項目主要是對富臨山莊的公共展示區域進行策劃設計,整體設計主題圍繞自然和生態展開,將生態之綠滲透進園區。注重對于空間環境品質的打造,在整體規模、尺寸等方面合理把握,使得空間布局合理,旨在打造一處多功能公園式藝術社區。不僅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還讓人們能夠在喧囂繁忙的城市與生活中感受到來自自然的寧靜與舒適。
圖片
作者:屠皓嵐
指導教師:朱芷賢
作品名稱:城市更新背景下藝術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
設計說明:
本設計提出了"藝術融合鄉村"的設計理念。這個理念的靈感來自于成都輕松閑時的地域文化和詩意棲居的藍頂住宅。通過分析這個地方目前的問題和周邊居民的需求,這個空間的遺產將被重新整合,把發展的藝術方面與用戶的需求聯系起來。設計意在打造完整藝術區,旨為所有不同年齡和能力的使用者打造,園區景觀空間重構一方面表現在對園區遺留的特色性景觀的保留、改造以及新景觀的增設,形成“新舊共融”的景觀格局。
圖片
作者:黎俊
指導教師:高德武
作品名稱:愛心沒空間——社區公園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作為服務于民眾的公共設施,社區公園標志著城市的發展水平,體現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社區公園是城市文化生活的承載體,科學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政策為社區公園的建設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本次設計將以四川邛崍市某社區公園景觀設計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區域的研究調查與分析,針對其地貌地質、人文歷史、風俗習慣進行深入研究。發現邛崍市的地理地貌有著復雜和多樣這兩大特點,以地理地貌的特征作為設計主基調,通多對地貌特征進行元素剝離,再對元素進行有序組合。探究邛崍當地的人文歷史,將其融入公園的景觀小品當中,讓該社區公園更具有當地的文化特色。調查當地的居民生活習慣,打造服務居民文化娛樂需求的公共空間,通過社區公園的功能性為居民提供一個精神棲息地。通過對大大小小的公園案例進行分析與探究,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公園的打造手法上有著明顯變化,現代公園更為簡潔,它所能展現出來的內容需要去挖掘去分析。比如2000年以前的公園就更為直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并沒有過多的對所設計的參照物進行提煉與總結。作為設計者的我來說當讓是想通過提煉與總結用含蓄委婉的手法來打造項目。滿足人對于空間和審美需求,豐富居民的生活娛樂、鄰里交流、環境美化。通過打造綠色生態、設施完善的社區公園從而實現其社會作用。
圖片
作者:胡茜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葛仙山·春山書舍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本項目是關于書舍的景觀設計,以竹文化作為特色人文歷史作為主線,順應當下的“新”設計,也對“舊”保有敬畏,當今的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很大,而且長時間生活在喧囂的都市中讓人精神緊張,身心疲憊。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適當的選擇通過文化活動來調節身體,緩解壓力。緩解壓力的方法有很多,書籍是其中最能豐富精神涵養的一種,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國畫,書法,體驗造紙術,品茶等多種文娛來提高生活品味。
圖片
作者:王雨豪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葛仙山山澗里民宿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本次設計是研究如何通過設計使項目本身與周圍自然環境達到平衡的狀態,避免設計在原本自然環境中過于突兀。在設計的整體形式上與周圍地形起伏趨勢保持一致,通過對空間的分割規劃消減場地存在的垂直高差,減少視覺上的割裂感。以及在設計中運用了大量石材、木材等傳統材料,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元素保持一致。本設計致力于營造出內斂、安靜、治愈的氛圍以此達到成為當代人旅居生活中的停泊港灣。
圖片
作者:賀志堅
指導教師:李茜
作品名稱:《城市的重塑與再生》武侯祠街區改造設計
設計說明:
由于成都的迅速城市化和人口的不斷遷移,武侯祠周圍迅速形成了都市中既有古代建筑,又古建里有古祠的復雜布局。作為城中文化遺留的代表,武侯祠片區是生活成本最低廉,最具人情味的生活區域。武侯祠區距今有將近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見證著成都市中部地區的城市更新和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總人口與結構復雜、設施陳舊、遺址保存不易、公共空間短缺等問題,給該片區創新發展和轉型提出了重大挑戰。由于武侯祠具有較大的空間容量和靈活多變的建筑格調,因此對園林景觀就要求在深度、廣度和空間層次等方面富于變化,各種對比應當強烈(諸如遠近、大小、高低、動靜、明暗、色彩等對比),以此形成主體的環境空間,較好地突出祠宇的風格與風貌。
圖片
作者:吳雪梅
指導教師:鄭黎黎
作品名稱:水磨怡然酒店山地公園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我的本次山地公園的設計,主要分為了三個層次,首先,第一個層次是外圍靠近市區的區域,設計成了一個小型廣場,是和外界區域相互連續的;然后,向內部過度,地二個區域就是可以供游客隨意參觀,玩耍的區域,包括一系列的棧道,人造水景,休息躺椅等自然景觀。最后一個層次,就是靠近住宅區域的景觀設計,這里主要打造一個安靜的區域,以便住客休息,花海瀑布為這個區域的主要景觀節點,其次都由綠化樹木等花草植物組成。此三個區域讓游客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
另外,我將整體的山地公園都設計成了類似于階梯狀的山體,在最外部區域的小型廣場設計中,則主要是平地,包括停車位,活動聚集地,商業活動區等。第二個區域是整個山地公園設計中的重心,景觀節點最豐富的一個區域。此區域包括兒童游玩區,休閑草坪區域,瀑布棧道區域,觀景平臺等。從最外圍區域到靠近住宅的最里層區域,是一個硬質逐漸減少,自然景觀逐漸增多的過程。
將人體活動區域與自然景觀逐漸融合的設計手法,也正是我想體現出的人性化設計、自然生態的景觀設計理念,希望在景觀設計中能多向這方面發展,生態自然在如今社會中是必不可少的。
圖片
作者:楊潔
指導教師:高德武
作品名稱:低碳景觀:阜新市迎賓大道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根據時代的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響應國家號召確定本次設計的主題為低碳景觀。結合曲線的元素與現代設計手法將其運用到整體設計作品之中,總體設計秉承著想將自然流入城市理念,對于城市入口形象進行針對性的規劃改造,做到重塑地形,重塑空間關系,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
圖片
作者:王嘉懿
指導老師:高德武
作品名稱:自然與未來:某城市迎賓大道景觀改造概念設計
設計說明:
自然與未來,實質上不是相對立的,甚至是不沖突的,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環境,在滿足生產發展前提下,會向生態城市方向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未來感風格的城市也一定不會少。前者是人類的理想生存方式,但后者卻是人類經濟的必然趨勢。理性對待這二者的矛盾點,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促進。
阜新是中國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資源型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興,國務院正有發展模式,建設百年賽道城打造中國賽道第一城。研究現代城市轉型發展,走出資源枯竭的困境,向新型現代城市發展,打造阜新百年賽道城的第一道形象入口,集阜新人民的熱情、希望于一體的重要場所。通過自然與未來的研究方向,探討自然與未來相互作用矛盾點與連接點自然需要利用環境資源進行長期生存的條件建設,主題“自然”以煤矸石、粉煤灰和煤化工廢渣為原料,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進行景觀設計,“未來”以簡潔的科技、賽車風為元素進行設計,完成元素融合和城市風格不同的結合。其中景觀廣場的核心節點以連接路兩端的天橋節點,以及結合當地煤研石資源的特點加入設計其中,用賽車外觀變形進行景觀鋪裝設計。探索城市轉型背景下,以自然未來為導向的能夠落地的景觀設計路徑。
圖片
作者:譚茹心
指導教師:高德武
作品名稱:清風鳴蟬生態餐廳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本次設計主要根據建筑學、生態學、園林學等相關學科理論指導,對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城市近郊某水上餐廳進行景觀規劃設計,并通過管理技術對餐廳的優美環境進行維護,將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生態景觀“微縮化”、“藝術化”。形成以人為本,餐飲為主,景觀為輔的大型生態餐廳景觀,將自然融入生活,多方面地展示一個舒適、溫馨、綠色的就餐環境。
生態餐廳,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以休閑為表現的餐飲形式。建立起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觀環境,滿足了人們親近自然、享受綠色生態的美好純粹的精神享受。設計以推進現代設施和綠色餐飲的有機結合,擺脫原有生態餐廳多為溫室的模式,在主體餐飲功能的基礎上融合了休閑功能、觀賞功能、娛樂功能等,將餐飲和其他活動空間分布在綠色植物中,做到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提升人們高質量的參與體驗與審美需求。探索可持續發展方面,以生態和現代藝術為導向能夠實施的景觀設計路徑。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p4SysPQsA4xLznWHfhRU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