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GBIDA金方杯國際創意設計大獎賽優秀作品賞析(學生組)二
2021GBIDA金方杯國際創意設計大獎賽優秀作品賞析(學生組)二
作者:楊高煬,楊中天(廣州華商學院)
作品:E-GO 多用途無人機
設計說明:
E-GO多用途無人機旨在將無人機功能多樣化,附加構件通用化,實現一機多用智能化操控,節約人員編制占用,提升應急環境的搶險能力。 E-GO多用途無人機通過對幾何體的概括,節約設備制造成本,簡單的大塊結構易于設備維護與使用。無人機抗風抗雨扁平化的造型設計使飛行更加穩定,左右兩側的飛行涵道有利于提升飛行速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能源。 橙紅色的外觀便于災情搶險取得醒目作用,機下掛載一對通用金屬導軌便于隨時更換(氣墊、激光制導測繪儀,救援物資包等組件) 無人機四周安置有8枚全景深攝像頭,遇到自然災害搶險/暴力沖突/地質勘探等任務時可以對現場環境進行熱成像掃描,IR夜視環境掃描,迅速3D全環境建模沙盤回傳數據到指揮站,便于指揮機構作出更精準的決策,也有助于行動小隊更好的制定路線等。無人機使用電池型號可以支持電池、汽油兩種供電方式。
作者:宋雨聰(廈門理工學院)
作品:高速公路智能綠籬機
設計說明:
當前高速公路綠化帶養護依靠車載綠籬機與環衛工人協同作業。具有危險系數高;工作效率低;修剪質量差;資源浪費等缺點。未來中國將建設智能化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護欄會更標準化,也將出現更多功能和可能性。智能綠籬機將‘全新護欄’作為傳動軌道,自主運作。依靠設備的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植被生態狀況。集合修剪;吸附;粉碎再利用等功能。實現智能化減人;高效化工作,對綠化帶生態資源循環利用,維護生態平衡,降低養護成本。
作者:曹泓石、丁辰曼(湖州師范學院)
作品:庇護所
設計說明:
南太湖的溇港是先人扎根于此的見證,湖灘被人為劃分成了網格狀。溇港橫豎之間的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神靈居所,他是村子的中心,亦是村民相聚的地方。道路的通暢和網絡的便利讓溇港圍合的村落邊界逐漸消失,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廟宇被迫關停。村子沒有了邊界和中心,一切正在均質化。在疫情緩和的今天,它的影響仍未消失,村子的廟何時重開,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我們希望設計一種過渡性的藝術裝置,通過連片的充氣覆蓋物再次標識村落的中心。用同一充氣膜的不同充氣方式與牽引方向,讓空間隨功能發生變化,使體驗者在不同時間、地點體驗到不同的空間。我們希望喚起村民對廟宇活動和村落聚會的記憶,在這個現代化和數字化的世界里創造真實的人性空間,直到這次疫情的影響真正退去。
作者:童浚哲、李林奕、趙樂、崔茹蘭、周哲宇(湖北大學)
作品:超新星戰艦星際微紀元——空間裝置構造設計
設計說明:
空間裝置的未來暢想:后工業時代,人們徹底毀壞了自然環境,依賴科技茍延殘喘,城市周邊遍地垃圾,曾經都市的輝煌埋葬在核輻射中,建筑天際線在橘黃色的毫無生氣的環境中若隱若現。隨著如今核事故的頻繁發生,我們對核武器和核能源的無法把控,外太空新物種的威脅讓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城市空間新條件,曾經“集中-分散”的形態范式己經失效。是否存在一種可持續的城市空間方案可以超越城市形態分歧并有效解決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
在超新星微紀元中,人類文明進入銀河系Ⅲ型文明,地球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生命系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一個行走的宇宙漫步者。受立體主義、解構主義的影響結合物理學的巨大進步,提出了超新星躍遷微紀元太空站的設想。嘗試建立LONGSHOT核裂變住宅計劃、GZK極限射線傳送站、曲率引擎推進器、黑洞能量空間站、宇宙呼叫天文發射臺等超空間系統。面對住房緊張問題,超空間建筑本身就是運動的、能夠克服重力的上升感,隨著核裂變產生。針對交通擁堵,增設海陸空立體交通多層疊加,更具工業感。能源缺失問題,通過黑洞設施實現自身的新陳代謝,自產能源,整個星系的能源都能被利用。超新星空間裝置將工業時代的美感、反烏托邦精神、質疑世界本質的虛無主義運用在設計中,具有強烈的反思氣質和人文主義精神。
作者:徐志(云南大學)
作品:蝶跡野奢酒店設計
設計說明:
本方案概念為“跡”,意為在這個中國的邊界,經濟落后不被世人注意的小山村尋找人與自然的原始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人們也開始從物質時代中醒悟,開始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之前的物質時代,人們丟失了許多與自然之間純粹的東西。本方案以這個小山村為線索,去尋找原始蹤跡,將這些蹤跡與現代連接。重新找回人與自然原始純粹的關系。
作者:高苗、孫小琦(中國礦業大學)
作品:藍綠·共生—引海入城,引入海洋生態景觀的城市設計
設計說明:
創新性的在內陸城市引入以海藻為主的海洋植物。藻類作為城市的分解者,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生長繁殖,產出氧氣和生物質,加大了城市新陳代謝循環。通過海洋植物更高效的凈化過濾作用,提升城市空氣質量,緩解目前城市熱島效應這一問題,最終達到城市碳中和。同時,將海藻置入城市中灰色空間,形成模塊化形式,分散在城市中,為內陸城市的城市景觀綠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突破了傳統城市綠化的羈絆,增添了城市景觀樂趣。使得內陸城市居民和海洋植物種群在城市空間里可以“不可思議”的生活在一起。
作者:趙紫涵、劉盛華、吳福興(華南理工大學)
作品:順勢而成,與樹共生——校園活動中心設計
設計說明:
該作品位于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場地地理環境獨特,雖身處鬧市,卻又被充滿人文氣息的高校與環境優美的樹林所包圍。本次設計以基地南側生長于緩坡上的樹林為切入點,保留場地原有樹木,將結構作為空間構成中介與要素呈現進行探討。將屋頂緩緩抬升以隱喻山體形態,并通過柱網的疏密變化與柱子的粗細變化以結構的方式強調地形的變化,強化與場地的關聯,同時提供不同尺度的空間以靈活適應學生活動,以曖昧的材料與空間連接校園與自然,將建筑錨固于場地之中。
作者:吳淑云(西南大學)
作品:披荊斬棘·護送者
設計說明:
此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歷史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駱駝。絲綢之路險阻重重,駱駝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那些馱載物品的駱駝在崇山峻嶺、茫茫戈壁中穿行。在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忍饑耐渴、不怕風沙的駱駝,就不會有流傳千年的絲綢之路。駱駝不僅是絲綢之路運輸工具,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非常醒目的文化符號。駱駝文化是絲綢之路形成的傳統文化積淀,是在絲綢之路上經過歷史考驗的文化精華。駱駝不僅僅是絲綢之路的奠基者,更是絲綢之路的守護者。駱駝在沙漠、戈壁中歷經風雨,任勞任怨,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正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良品質。
作者:王賀祺、楊文瑾、邱凱、許娟娟、王麗娜(蘭州理工大學)
作品:Emergency Module
設計說明:
急救模塊是一個應用于海上救援的模塊化拼接設備。當海上事故發生時通用的救生圈無法在海上保持平衡并且在許多事故中沒有充足的急救設備和救生圈。落水者使用救生圈無法與其他人建立聯系。
作者:黃蕾(蘇州大學)
作品:《敦煌樂》插畫設計
設計說明:/
作者:吳欣潤(江南大學)
作品:《一念映畫》網站設計與情緒可視化動態海報設計
設計說明:
基于年輕群體情緒研究的動態聲音可視化設計。從基本圖形元素與運動狀態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不同情緒的視覺表現規律,在程序中實現規律并將視覺元素的運動變量關聯至聲音參數,以達成聲音可視化動態圖形的藝術化設計并將該圖形應用于海報設計、網頁設計、包裝設計進行拓展延伸。
作者:吳穎榮,徐晨(北京林業大學)
作品:基于體感交互的裝置藝術—《“傳染”》
設計說明:
《“傳染”》是一個音畫互動的交互體驗裝置,旨在通過kinect識別和互動裝置技術,將觀眾識別于計算機中,在計算機中可以與不同的傳染源進行互動,不同的傳染模式分為蝴蝶效應、鏡像細胞、社會活動、循環模式這幾種模式,不同模式下傳染源粒子圖案構成不同,在Kinect沒有識別到玩家時傳染粒子隨聲音互動。當Kinect識別到后,玩家的互動方式被傳染(吸附)和脫離傳染源(甩開),通過此裝置讓觀眾對于傳染這個詞聽到不要談虎色變,“傳染”這個詞在社會屬性下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也無法預料,傳染這個詞語帶給我們的是蜜糖還是砒霜。
作品:BackSide of the Moon
設計說明:
月球背面是一個實驗性月餅品牌設計。中秋節是舉家團圓之日,但現在有越來越多背井離鄉工作或求學的年輕人將一個度過團圓佳節。月球背面就是面對這些年輕人的品牌,將對傳統中秋之月的暢想延展至月球背面——一個同樣映照著現代人忙碌生活的世界。我們喊出:Color in one bite,咬一口,即看見多彩世界的口號,把傳統的月餅變成寄托著夢想和情思的神奇點心。
Back Side ofthe Moon is an experimental mooncake brand desig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for a family reunion, bu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who leave theirhometowns to work or study will spend the festival alone. Back Side of the Moonis a brand that targeting these young people and extends the imagination to theback of the moon—a world that reflects the busy life of modern people. Ourslogan: Color in one bite. We turn the traditional moon cakes into magicalsnacks that are entrusted with dreams and emotions.
作品:Railway Motorcycle
設計說明:
Railway Motocycle不僅是一個可以在陸地上行駛而且還可以在鐵路上行駛的載人摩托車。全球鐵路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鐵路維修和維修工的責任越來越重要,但是大部分的鐵路維修工人只能步行去維修,降低了效率和安全性。
作者:夏艷超、李濤、楊純(大連科技學院)
作品:共享智能寄存鎖
設計說明:
本產品的核心在于構建無人寄存的場景,能夠滿足人們在公共場所,攜帶行李太多,又不方便攜帶的時候,進行寄存。如餐廳,機場,火車站,汽車站。
作者:侯海波、楊蕊冰(廣州美術學院)
作品:粗陶空氣加濕器
設計說明:
粗陶空氣加濕器是為無需用電且文化氛圍濃厚的室內環境所設計的陶器對象。加濕器是由具有適量的孔隙率和吸濕性的粗陶材料制成的,其優美且具有韻律感的波浪式表面形態能夠增加水分的蒸發面積濕潤整個室內環境,在此基礎上,粗陶空氣加濕器能與文化氛圍濃厚的室內環境的格調融為一體,如同是室內環境當中典雅的飾品一般。加濕器由兩個部件組成——底座和波紋粗陶結構。主體部分的波紋粗陶結構能夠增加水分的蒸發面積,濕潤整個室內環境;底托則用于盛接多余滲透出來的水分。
作者:張浩楠(南昌航空大學)
作品:噴霧激光消毒機器人
設計說明:
全球疫情蔓延不散,細菌病毒出現在我們身邊每一個角落。而地面的深度清潔往往是我們容易忽視的。該產品針對地面深度清潔所設計,前置噴霧對地面進行消毒,底部采用激光深層消毒的技術,給予地面最徹底的清潔。同時產品頂部采用體溫監測實時對人體進行檢測,確保實時體溫正常,如有發熱癥狀可即使發現從而避免病毒傳播對他人健康安全有所保障.機器人會根據檢測地面干凈程度做出相應的表情提醒他人避讓。
作者:張浩楠、孫澤超(南昌航空大學)
作品:太陽能蓄電棚、校園單車設計
設計說明:
該設計運用太陽能儲蓄電量的功能為校園電動單車提供能源,打破原有蓄電池供電的設計,讓其更加環保,從而節約能源。該單車采用“倒入歸倉”式充電的設計,歸倉倒入式運用逆向思維,改變原有的還車心理,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還車秩序,規范了校園停車問題。同時具有乘涼的用處。
作者:李博洋、潘靜雨、肖一清、張杰、吳建興、陳孟(同濟大學、天津理工大學)
作品:戶外便攜式供氧設備,基于肺纖維化患者
設計說明:
針對肺纖維化患者及肺部功能受損需長時間供氧人群設計的一款設備,為他們提供戶外運動、工作、日常生活的機會,外觀新穎美觀抹去人們對患病者的偏見,單人操作佩戴方便,一體化折疊設計節省空間,設計符合人體背部曲線和面頰曲線佩戴舒適,設備可隱藏在衣物內隱蔽性高。頸部血氧檢測模塊可監控血氧濃度時時調節設備的氧流量和濃度,將人體血氧指數調至正常狀態。設備通過電子中控模組與手機等移動設備鏈接,讓設備數據可視化,界面簡潔方便便于操作,同時增加了一鍵呼救,避免突發狀況發生,數據也可與親人和朋友時時共享增加人文關懷。
作者:胡浩偉、秦桂祥、許佳陳孟(西南民族大學)
作品:沙漠哨兵—基于ZIGBEE低功耗傳輸技術的防掉隊設備
設計說明:
在協作式沙漠探險中,探險隊統一背負著這一趟行動所需的物資,以徒步或者是駝隊的方式進行長達一二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級的線路探索,危險重重,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特別是因體力不支,夜間或凌晨行軍,行進角度偏差甚至沙暴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掉隊現象,這對于團隊及個人都是非常嚴峻的事情,如沒有及時歸隊或被搜尋到,隨身攜帶的物資又無法支撐很久,走丟者往往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沙漠哨兵作為協作式沙漠探險勘探隊伍所使用的防掉隊zigbee網絡組成設備,自組網的形式使其不受限于地形以及基站布局,它分為一部主機和多部終端兩部分,唯一的主機可以由隊長攜帶(通過背夾固定在背包外或腰帶等位置),多部終端節點部分則由各隊員攜帶。當有隊員脫離設定的范圍時(通常設定為肉眼能夠辨認物體的最遠距離),主機會自動報警,從而使隊內得知掉隊信息,隊內可以通過呼喊及無線電通訊等方式了解情況并促使掉隊隊員歸隊,從根源上杜絕了協作式沙漠探險掉隊這一危險狀況。當更加危險的情況發生,如沙暴等自然災害導致隊伍潰散,主機還可以開啟GPS功能,不斷對外發送信號從而增加探險隊伍被搜救到的效率與可能性,在搜救隊伍到達主機所在位置時還可以通過主機搜尋剩余隊員的位置,保證探險隊伍“全員生還”。
作者:鄒奕楠(浙江理工大學)
作品:服裝設計——SATORI
設計說明:
通過輕質歐根紗與有機合成硅樹脂材料結合,探索服裝與人合一的邊界,服裝作為載體與人體不同變換的形態共譜奏鳴曲,化為一體。
作者:黃禛(江蘇省鹽城工學院)
作品:城市落葉回收服務系統設計
設計說明:
城市落葉回收系統需要以城市吸葉機與回收裝置作為硬件支撐。由于吸葉機與回收裝置對應的目標用戶不同,是兩種不同的運行機制,因此構建了以硬件設備為支撐的兩條不同循環線路作為整套系統的服務流程。吸葉機取昆蟲獨角仙翅膀張開時的動態特征為主要參考形態,在通過抽象化、幾何化處理之后,使其整體形態更具有屬于工業裝備的塊面感,顯得更加自然流暢。將吸葉機功能分為收集—打碎—壓縮—儲存四個模塊,有效收集快速打碎,壓縮,增加儲存空間。以便在回收端可以輸出更多的環保產品。
作者:魏浩冉、蔡金開、王家偉(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
作品:Glora-城市電動滑板
設計說明: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如何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焦點,之后共享單車的出現造成的種種亂象也證實了它的失敗,而隨著年輕一代成長,滑板這一交通工具更多的人喜愛,它也成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一個簡單、時尚的電動滑板正越來越被人們需要。我們從輪船的外形上獲取了造型的靈感,希望它可以載著使用者在鋼鐵與混凝土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我們在滑板的前側底盤上添加了一個錄像模組,它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給千篇一律的城市道路通行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覺體驗。如果覺得視頻有趣還可以通過藍牙上傳至手機,在社交平臺發布。相信這款兼顧顏值與社交屬性的電動滑板可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與愉快的體驗。
作者:魏浩冉、余晨華(鄭州大學)
作品:Marsbot-地鐵消毒機器人
設計說明:
Marsbot地鐵消毒機器人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它可以通過紫外線和酒精消毒兩種方式同時對地鐵車廂進行全面消毒,不僅節省人力也降低工作人員感染的風險。該機器人是以半自動運行,采用自動巡航和無線充電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與人的接觸。機器人的維護主要是對水箱和消毒液的填充,其余的操作都可以由機器人自主完成。機器人的整體是圓臺造型,視覺感十分穩定,整體材料為塑料,具有較高的生產可行性和市場延伸性。
作者:李柄興、任金鵬(鄭州輕工業大學)
作品:模塊化輔助外骨骼設計
設計說明:
本設計是針對截癱患者在康復室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使用的輔助型外骨骼設計,可以針對于不同的病情狀況進行的精準定位輔助產品,對于不同的病情進行了模塊化的設計,可以使不同的患者進行不同的組合方式,根據當天的訓練內容,自身條件等等問題進行自由的組合搭配,使患者在康復鍛煉中完美的完成當日訓練項目。減少因條件設備不足所導致的無故體力消耗,使用場景定位于醫院的康復室,產品屬于共享模式的使用,在此也是極大程度的減少使用者購買所需的開銷。在患者進行當日的康復訓練開始前,來到外骨骼的可視化區域,通過指紋確認使用客戶信息,此時,顯示出醫生提出的康復訓練計劃,由此進行模塊的選擇與組合,通過使用過程中記錄下來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包括使用者的肌力增長程度,更有利于醫生對患者康復過程做出精準有力的康復判定。
作者:郭乃澎、張浩楠(四川美術學院、南昌航空大學)
作品:水空兩棲救援機
設計說明:
熱成像感應兩棲救援機可在水空兩處進行搜救行動。在水中勘測進行搜索幸存者,當水中情況險峻時可在空中繼續進行搜救兩棲搜救機擁有前、下兩個熱成像感應掃描鏡頭全方位無死角進行感應搜救。 我國自古洪災多發。近期河南省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已導致25人死亡7人失聯。此次河南75.
8大洪水,最大降雨量1605毫米,導致上千萬人受災在救災過程中無數救援人員付出了生命危險,本次設計提高了救災過程及效率,減少人員損失,提高受災人員的生存率。
作者:劉忻宜、廖瑞、阮潤海(四川音樂學院、四川美術學院)
作品:歸隱·江城
設計說明:
我們從中國的山水畫中也獲得了靈感,利用木桁架在立面創造出山形,猶如絲綢一般,連接著各個場地,并將其不規則地排列,在木桁架創造出的空間中,其通透性也創造了重巒疊嶂的空間視覺效果。這種空間組合創造了垂直式生態環境,在設計場地中的三層生態系統中,多了一個貫穿數值空間的連接面,形成了場地的微氣候。創造出靈活多變的空間結構,其功能也千變萬化,以滿足人們對于空間的各種需求,創造場地最大的綠化利用價值,以達到在公園中的城市和發展繼承地域文化兩個視角的目的。
作者:周函蒨(西安美術學院)
作品:城市眾創空間景觀設計
設計說明:
以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創業咖啡街區為畢業創作的選題背景,將彈性景觀與青年創業空間相結合,目的在于解決城市中寸土寸金地塊如何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重點在于表現彈性空間、彈性功能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受眾上體現出來的不同用途。
作者:陳浛、宋世?。ㄩ}江學院)
作品:寒蟬撫琴
設計說明:
成都歷史悠久,它不僅具有時尚開放的氣度,也擁有古樸雅典的遺風。融古典于現代,融閑適與生活。所以我將茶館元素大膽外置,讓熱鬧來到了社區,茶清情相焙。也顯示了閑適的生活習性。而取余山水畫的熊貓與竹,則展示著成都的熊貓文化,將熊貓雕塑與竹廊道相結合,仿若我們與熊貓一同放步在竹林中,好不樂哉。讓閑適二字漫步整個設計如今孩子大多宅在家中,我們想將他們與周邊人的聯系緊密,所以我們設置了青年活動區,兒童活動區以及公共活動區,讓人與人,以及不同年齡之間的關系逐漸靠近。我們不僅將文化溶溶于場地,同時也添加了許多現代元素大膽的融合嘗試,也體現了成都海納百川的胸襟。
作者:秦鴻源、吳柳紅(四川美術學院)
作品:中國傳統美食的空間轉譯
設計說明:
該項目是位于重慶永川的北京烤鴨餐飲空間設計,結合重慶印象去體現北京烤鴨,將重慶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木色運用于空間中。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餐飲文化受到現代化的沖擊,本設計力圖去探索一種符合當下飲食經濟,時代潮流的餐飲空間設計。在餐飲文化的體現上,將提取餐飲文化的具象元素,抽象演變在空間中,使空間形成抽象與具象交替的空間設計。將烤鴨身上的特征演繹貫穿于整個空間中,將整個空間串聯為一體,讓游走在空間中的人們,從視覺、嗅覺、味覺來體驗北京烤鴨獨特的魅力。
?來源:國際金方杯創意設計大獎賽
https://www.sohu.com/a/545210630_12112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