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篇—美術與設計學院2022屆環境設計系畢業展
光陰如梭,時光荏苒
這四年一晃而過
回首
往日種種歷歷在目
從辦公大樓到馬爾代夫,從自習室到圖書館
你的身影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今年,又至五月
陽光灑在天籟湖上泛起微光
曾經的奮斗和努力,如今全都展現在這里
景觀作品欣賞
老有所終 幼有所長-基于模塊化理論下的適老性社區更新
作者:周萬云
指導老師:吳浩
老去,是所有人都將要面對的問題;老齡化,也是醫療進步、生育率下降的現代社會難以避免的趨勢。老年人作為一個數量不斷增長的群體,對城市空間與公共生活訴求的聲音將越來越大。因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設計必然要更多地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創造出適應未來的、讓更多人獲益的環境?!斑m老性設計,是適合所有人的設計?!贝搜曰蛟S不假。本課題定位為基于模塊化理論下的適老性社區更新,以打造適老性的公共空間為出發點。打破傳統的適老空間設計,將健康、舒適、多元、智慧融入到社區創新之中。結合模塊化理論,打造不同的模塊化空間。通過不同的組合、搭建方式,將不同原有功能的微空間盒子進行搭配,使之不僅規模、面積變大,而且擁有了許多新的功能,以滿足適老社區的各種功能,同時通過自我搭建的方式也豐富了老年的生活,讓他們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得到了尊重感,滿足感,愉悅感。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設計參與—舊城聚落里戲說紛紜
作者:李書斌
指導老師:吳浩
本次設計選址于四川省成都市西華大學,以探究海綿城市視角下的校園改造為主,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校園現有水系狀況,針對新校區存在的現狀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造措施?;诤>d城市功能下,結合場地的自身的自然地理優勢,大面積的綠化,人工湖與河道,以及濕潤適宜植物生長的氣候,依托原有格局進行造景和功能安排,再提取場地的歷史文化記憶,融入設計細節中,形成一個以水域為依托的連貫的校園生態網絡系統,并為師生和當地居民打造了一個可觀賞、休憩、游樂的場所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隅 安”-黃龍村現代聚落景觀設計
作者:劉曉慶
指導老師:曾筱
對黃龍村聚落進行改造,優化內部結構,提升鄉村吸引力,再加強現代化鄉村景觀設計,推進城鄉一體化,將現代藝術融入到鄉村改造中去,形成工業化、城市化、現代技術、現代交通和鄉村的靜態平衡。從鄉村景觀改造切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較少重復投資,從鄉村“聚”的內在體系探索,協調鄉村各空間形態,以鄉村聚落為核心,順應其肌理,對鄉村景觀進行合理整體的規劃,在保持生態多樣性的前提下,發展建設現代化鄉村聚落景觀。景觀要保留和維持當代景觀聚落的生態宜居性,發掘發展潛力,將現代風格與川西建筑相結合,運用現代流動的線性表現聚落空間和交互空間,整體空間時尚不失大氣,不僅能展現鄉村風貌,也可以在置身其境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體現為不同形態的聚落空間。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城市碎片化空間可持續性探索——高架橋下景觀設計
作者:江汛
指導老師:曾筱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的不斷加深,城市空間碎片化變得隨處可見,此設計主要針對城市碎片化空間中的橋下空間可持續利用問題進行設計與探討,為順應未來城市的發展,將城市高架橋下空間逐步由陰影推向前臺,使其轉變為宜人的公共開放空間,并漸漸成為城市空間活力的彰顯。通過對城市高架橋下空間類型和特質的分類梳理,歸納出具有普適性的橋下空間改造思路。從以人為本和城市發展的角度提出了針對性的景觀營造模式。在公園城市的背景下面對破碎的空間布局,不同的場地條件,提出根據場地原有基礎設施條件的情況下提出針對性的設計方案,營造更多的市民空間,為周邊人群提供舒適的休閑環境,也為城市空間注入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為探索城市碎片化空間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與解答。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感知—綠意公共藝術設計
作者:李文琴
指導老師:張雪
青衣江水文化公園設計以“運水而生”為主題,水文化為核心,將環境、場地、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作為設計原則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重點讓“人水共生,自然至上”的理念貫穿于設計中。運用水文化與夾江非遺年畫、夾江竹紙的特點相結合,打造功能與生態并存的現代景觀公園。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鄉村民宿空間及環境設計--以荷美·理想居民宿設計為例
作者:張迎
指導老師:曾筱
荷美·理想居”的設計構想是置身于荷田中的一座民宿建筑,場地四周被荷田環繞,擁有開闊的視野,仿佛是置入在荷田間的小屋。設計思路充分利用文武田園的景觀元素--荷葉,利用荷葉外形的曲線打造室內空間和院內景觀,曲線的多變性與律動行可以使空間更具有豐富性,也為整個民宿建筑增添靈動性。室內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窗盡可能的吸納更多的光線,令其在清晨、午后、傍晚等不同的階段都有著光影的灑落以及良好的觀景視野。設計規劃也充分發掘高縣的本土文化元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打造荷田中的一座民宿。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頤居樂園——巴中市巴州區療養公園景觀設計
作者:黃慶
指導老師:舒悅
在項目背景、療愈花園及無障礙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醫療空間相互交融、放松休閑的療養景觀,為亞健康群體、老年人群體提供一個具有療愈、互感性的公園設計。以“醫養、頤養、療愈、快樂、”作為這次設計的主題。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歷史古城與現代營造——廣府古城街區微更新
作者:趙康
指導老師:魏允迪
去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有時也忽略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間---街區的意義和價值。
本選題研究的目的是嘗試在快速城鎮化進程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嘗試讓傳統的、歷史的小尺度社區空間與之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從民生角度著手,古城區對比現代城鎮優略點很是明顯,所以城市老舊社區有機更新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對于惠民生、擴內需,推動城市開發方式轉型、建設現代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認為不論社區或街區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載體形式,所以進一步說對古城街區的微更新更是為了增加人民之間聯系。更新“載體”,更新“溝通”。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生態適應性理論引導下的汝陽河水系統管理
作者:謝東恒
指導老師:吳浩
濕地,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無法比擬的維護生態平衡的多重生態功能,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環境中最為獨特,最為珍貴的一類自然資源。中國的濕地系統是世界范圍內占地面積、分布領域和生物多樣性最大最富饒的。
但伴隨城市化進程,我國的河流型自然濕地陸續被侵蝕破壞,出現水質急劇惡化,河流泛洪,土壤生境被侵蝕,生物多樣性萎縮,生態結構瀕臨崩潰,對城市的生態屏障功能受損,科普宣教功能缺失等的問題,并對城市生態基地環境以及藝術風貌形象造成不良影響??紤]到這些問題,建設生態適應性理論引導下的濕地自然公園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現實意義的。本次設計也將圍繞以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場地總體設計定位即打造集濕地生態凈化和文化傳承為一體的汝陽河濕地科普宣教示范帶展開。
設計選擇汝陽河濕地自然公園生態適宜性評價中合理利用區域進行設計,主要從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防止濕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發,做到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并通過對資料及經典案例分析,總結出本次汝陽河濕地基于適宜性分析的生態修復策略。還要在濕地生態修復的前提下,通過挖掘、提煉項目所在地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及汝陽河的自然資源、景觀資源、人文資源,科學、合理地開發濕地,打造汝陽縣濕地文化名片,展示城市特有地藝術風貌形象,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做到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因地制宜。使濕地不僅不具有生態緯度的價值,還可以滿足文化維度的需求。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林盤詩卷,歸夢西南——基于川西林盤生態元素提取下的微更新設計
作者:盧繼舞
指導老師:吳浩
本方案是為了反映川西的傳統文化,滿足本地、外地游客的參與體驗感,設計從多維度考慮,自然、人文、產業、生態四個維度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在注重美學表達、提升鄉村風貌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態價值的轉化,比如通過特色活動+林盤+農業體驗場地/景區等方式帶動林盤發展。避免“千鎮一面”深入挖掘當地的資源與背景,從而進行差異化設計。讓傳統的林盤煥發新的活力,嘗試旅游型林盤,推進林盤功能和旅游產業發展,注重觀賞功能、生活功能的時代性。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宋家林村林盤景觀規劃設計
作者:張思夢
指導老師:吳浩
在城鎮化、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大多數的人們都在四角的建筑空間中過著忙碌重復的工作, 本項目定位為鄉村田園的自然風格,保留川西林盤的特色風格,追求設計與自然相融合,增填林 盤的活力,加以傳統文化的元素,打造一個親近自然、享受生活、傳承文化場所。集觀光、度假 、住宿、飲食、休閑、購物、娛樂、教育等融為一體,滿足朋友聚會、家庭出游、研學實踐。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康復療愈型醫院戶外景觀設計
作者:易靖雅
指導老師:曾筱
本次畢業設計選擇老舊醫院景觀重塑,主要研究從景觀方面如何幫助病人緩解心理壓力,如何幫助病人康復。采用景觀與自然造物的設計方式,使場地具備了開放性、活躍性、生態性、康養性,讓大自然所生的場景重新回歸于場地。以自然為切入點,傳遞著人類關愛的訊息,構成了既是促進對話與社會關系的實踐區域,也是幫助病人痊愈的療養空間。注重綠地康復功能并局部引入了園藝療法,將療養、沉思、康復、活動等特征遍布在這個新的空間。
掃碼觀看視頻
翮睦—水杉社區空間營造
作者:龍紫雯
指導老師:朱瑾
本設計選擇了水杉社區作為研究對象。以社區空間為主題,彰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運用“微更新”的設計手法,對水杉社區的空間景觀進行改造,包括整體設計、水杉社區空間景觀規劃、水杉社區空間景觀空間功能分析、水杉社區空間景觀專項設計等。通過本次設計,可以比較完整、系統地展示社區景觀空間設計布局的整體風格,體現設計的傳統特色和新的設計理念。最終實現社會利益的提升、文化的傳承、人居情懷的傳遞、鄰里關系與和諧的構建等精神生產力的再生產。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故鄉的記憶
作者:吳潤
指導老師:舒悅
設計元素主要提取時間長河里,記憶脈絡的延續。人的身體由無數脈絡組成,誠然記憶中的御臨河也如此,它的脈絡在于它的使命,在于它承載的記憶。又到鳳凰花朵開放的時候,想起某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記憶跟著感覺慢慢變鮮活。記憶脈絡通過葉片的筋脈意向表達,提取出類似葉脈經絡的形式加以轉換,延展、扭曲為場地的平面形式。在這世上有多少城市的輪廓,能令我落淚但我只認得,一座夢里也能尋到回去的路故鄉記憶是脈絡的延續,而時光的河已入海流。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三生融合—瀘州市納溪三江壩田園綜合體景觀設計
作者:米丹
指導老師:徐瀾婷
田園景觀設計的初心本就是讓人們能夠參與到田園生活,感受大自然饋贈予人類的美好家園。所以在設計階段,設計理念應該充分考慮場地周邊環境和場地特色,并且在設計風格方面遵從當地生態條件,貼合自然鄉村田園風區別于城市沒有的自然風景。因此,田園綜合體的設計向人民傳達的觀念應該是“我們不需要為掙不盡的財富焦頭爛額,也不要為柴米油鹽而憂愁。不爭、自然從容、快樂、自由才是生活?!?/span>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流云澗
作者:朱???/span>
指導老師:徐瀾婷
此濱河綠道景觀改造設計,旨在通過對紅光鎮三觀社區沱江河綠道進行彈性景觀設計,多方位對綠道進行生態恢復,提升水體質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加強人與水的互動關系,滿足人們親水性的需求。 同時結合生態優先、防洪先行的原則,將過度人工化的綠道景觀向生態化綠道進行轉變過渡,兼顧保護生物多樣性,避免河岸硬質化的處理方式。對河槽、灘地、堤壩進行合理布局與處理,做到防洪效能。并通過防洪功能空 間設計、濱河護岸設計、場所設計、水體設計、景觀要素設計、公共設施等表現出來,運用景觀設計手法給予城市濱河綠道一個嶄新的面貌。以解決紅光鎮三觀社區沱江河流域景觀功能、防洪、生態方面等的問題,為城市環境打造綠色生態的河道景觀、促進人與景觀的互動、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
從人的行為、心理、健康以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發,解決人的親水性需求,解決水體的可視性、可達性、生態要素關聯性等問題,從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建立紅光鎮三觀社區沱江河城市綠道與市民之間良性、有序的發展模式,恢復場地生態自然的河岸,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城市綠道景觀。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漹城記憶——夾江縣龍頭河河道景觀改造設計
作者:李媛媛
指導老師:周勇
本設計項目為夾江縣龍頭河河道景觀改造設計,在城市的景觀改造設計中融入景觀生態學的理念,打造自然河道,創造自然生趣。將夾江當地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生態充分結合,滿足人民群眾娛樂休閑等多方面的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還要將游玩、休閑、運動等需求融入其中,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生態自然環境,構建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新形象。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自然療愈—邛崍市文巷子鄉村公園景觀設計
作者:陳冬黎
指導老師:舒悅
當代城市迅速發展,人類身心健康也廣泛受到關注,針對人類“自然缺失”的現象,自然療愈逐漸得到重視,自然療愈景觀這一特定的景觀類型也因此產生。自然療愈強調在大自然中進行戶外活動和通過“五感”感知理解自然物的重要性,這也強調了景觀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景觀感知是一個復雜的環境行為和心理過程,是景觀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是主動的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認識和感受景觀環境的一種過程,并將感知的結果反饋于人的行為模式中。鄉村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及豐富的資源條件是自然療愈的最佳選擇類型,通過基于景觀感知過程的鄉村自然療愈景觀設計能夠合理并有效的指導人類自然療愈,解決“自然缺失”問題。同時在鄉村振興等優良政策支持下,完善鄉村產業結構,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白匀化熡鰨埵形南镒余l村公園景觀設計”是將自然療愈理念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應用,也是景觀引領健康生活的重要體現。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以水為媒,以綠為妝——沱江濱水公園空間改造設計
作者:任俊吉
指導老師:徐瀾婷
本案基于生態理念下的濱水公園空間改造設計,加強園內的親水性以及休閑性,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適性。重塑沱江河在郫縣人們心中“母親河”的形象;結合生態保護,重塑沱江母親河形象的基礎上,對場地進行濱水景觀公園空間改造,改善場地生態環境,增添場地的休閑娛樂性;完善場地功能組織結構,提高場地整體活力。以水為媒介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提升整個濱水景觀成為城市的“新妝”。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雙河村村落公共空間景觀改造設計
作者:蔣萍
指導老師:周勇
設計秉承鄉野自然之態,圍繞“田園+泛舟”“引水歸園”為核心理念,并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種植文化,結合因地制宜、生態修復,以人為本等原則進行設計。以經濟帶動村民自發保護環境,建設家鄉、實現美麗鄉村理想家園的愿景。為鄉村帶來新環境、吸引新村民,從本質上改變鄉村,使得此地既有生態的環境,又有傳統的歷史,更有現代化的生活。人們可以就近學習、生活、工作、家人可以相伴成長。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記憶的延續——宣漢縣胡家鎮7111工廠遺址保護與改造
作者:田壯
指導老師:徐瀾婷
堅持綠色環保、輕改造,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充分了解場地的優勢與問題,在場地所處優勢上進一步優化場地,全面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保護現有場地植被,優化生態,以工廠遺址建筑為依托,呈現獨特景觀,打造鄉鎮美麗風貌,延續工業遺址歷史,為民提供運動、娛樂、休閑的綠色健康活動場所,實現即逝的再現。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運水而生——青衣江水文化公園景觀設計
作者:牛翰笙
指導老師:周勇
青衣江水文化公園設計以“運水而生”為主題,水文化為核心,將環境、場地、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作為設計原則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重點讓“人水共生,自然至上”的理念貫穿于設計中。運用水文化與夾江非遺年畫、夾江竹紙的特點相結合,打造功能與生態并存的現代景觀公園。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郫都區徐堰河濕地公園環境改造設計
作者:李函洋
指導老師:張林
項目設計堅持生態修復的理念,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與地勢環境,打造一個修復城市濕地生態的綠色補丁。根據不同景觀區主導功能的差異,設置六個不同的功能區,因地制宜的設計建設一個提供給游客運動、游樂、教育、保護的健康綠色氧吧。通過生態修復結合再生設計,給鳥類、兩棲動物、水生動植物打造一個透凈的新家園。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校園“海綿城市改造”及雨水花園景觀設計
作者:王富菊
指導老師:王裴
本次設計選址于四川省成都市西華大學,以探究海綿城市視角下的校園改造為主,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校園現有水系狀況,針對新校區存在的現狀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造措施?;诤>d城市功能下,結合場地的自身的自然地理優勢,大面積的綠化,人工湖與河道,以及濕潤適宜植物生長的氣候,依托原有格局進行造景和功能安排,再提取場地的歷史文化記憶,融入設計細節中,形成一個以水域為依托的連貫的校園生態網絡系統,并為師生和當地居民打造了一個可觀賞、休憩、游樂的場所。
< 向左滑查看更多 >
掃碼觀看視頻
景觀設計篇就介紹到這里了
未來路漫漫
往后余生還有很多個四年
春來秋去
無論這路平坦或是曲折
相信你如何也不會忘記
這個五月,這個展
有你凝聚所有的成果
花絮
https://mp.weixin.qq.com/s/mKDkd8PQbciu0fF2QidM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