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珠江后航道(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段)公共空間設計方案征集》3個優勝方案公布
《廣州市珠江后航道(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段)公共空間設計方案征集》
國際創新城段公共空間設計方案結果來了!
“生態科創城”勝出!
國際創新城段公共空間
從創新城江邊,
一直延伸到南沙港快速路兩側。
為深入貫徹落實廣州市委市政府關于高水平規劃建設科技創新走廊和珠江高質量發展帶的工作部署,《廣州市珠江后航道(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段)公共空間設計方案征集》(以下簡稱方案征集)遵循“國際視野、廣州特色,生態優先、自然之美,文化引領、共享活力,科技創新、智慧先導”四大設計原則,按照“政府組織、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式,扎實有序推進,取得了豐碩的工作成果。
本次方案征集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作用,以問卷調查、工業遺產和生態本底專題等研究工作為基礎,并邀請專家和部門把關,保障設計方向和質量。結合專家、公眾等各方意見,綜合確定了方案征集名次:優勝方案為方案一“生態科創城”,第二名為方案三“繁茂水岸”,第三名為方案二“源山丘嶺·水色江岸”。
生態科創城動畫
優勝方案“生態科創城”簡介
方案具有強烈的濱江特色,旨在建立彈性、多樣化的生態基礎設施,傳承嶺南文化,保護和再利用工業遺存,提供豐富的戶外設施,創造具有現代嶺南特色的開放交流協作平臺。
方案的景觀架構由一軸一帶組成。中軸景觀延續了廣州大學城的軸線,充分融合嶺南文化和生活方式,植入多樣化的生活、工作場景,通過跨越城市干道的生態路橋強化中軸腹地與濱水空間的連接;在濱江綠帶設計連續的生態棲息地及社區公園,并提出一系列工業遺存再利用的創新策略,是方案的一大亮點。
珠江后航道創新城公共空間,簡單說,就是從創新城江邊一直延伸到南沙港快速路兩側。
1-1生態科創城總平面(方案一)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了雅居樂劍橋郡樓盤北側地塊,這對該樓盤住戶及周邊居民,可是重大利好!同時,也大大增加街坊的公共活動空間。
生態科創城景觀架構由一軸一帶組成。中軸景觀延續了大學城的軸線關系,充分融合嶺南文化和生活方式,植入多樣化的生活、工作場景。濱江綠帶創造延續的生態棲自息地及社區公園,并提出一系列工業遺產的創新再利用策略。
1-2濱江示范段平面(方案一)
濱江示范段是創新城的重要門戶。設計方案提出用生態路橋跨越濱河路連接城市中軸及濱水空間,創造延續的人行體驗。
路橋上方,餐飲亭閣坐落在具有現代嶺南氣息的芬芳花園,路橋下方提供游客中心、公廁等管理服務設施。大草坪、戶外劇場、漂浮舞臺提供了多樣的市民活動及觀演空間。
1-3示范段鳥瞰(方案一)
創新、合理地使用后航道沿岸工業遺存是設計方案的一大亮點。例如位于示范段西起點的至潤油脂廠舊址被改造為游客集散碼頭和遺址廣場。在玉米倉改造的至潤工坊,游客可以品嘗至潤旗下的餐點,了解至潤歷史和生產線。本土企業文化得到弘揚。
△1-4至潤油脂廠改造(方案一)
濱江綠帶中鑲嵌了多個具有環境韌性的社區公園,服務創新城的居民和工作者。公園提供開放草甸,淺水灣,兒童游戲、康體健身、休息場地等功能,并通過一系列城市綠廊和更大尺度的開放空間相連,形成完善的公共空間網絡。
△1-5河畔社區公園(方案一)
濱江綠帶還提供了互相連接,尺度不一的生境系統。河畔森林和潮汐濕地交織,孕育了豐富的水鳥棲息地。沉浸式的生態體驗活動安排在有限的區域內,最小化棲息地干擾。
△1-6河畔棲息地(方案一)
曾邊涌貫穿中軸,卻因駁岸硬化、水質不佳等原因未能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設計方案以完善的城市生態溝網絡、雨水花園和臺地濕地凈化城市徑流,并以植栽軟化曾邊涌駁岸,有效地提升曾邊涌水質及景觀價值。
作為TOD開發的核心區域,地鐵新造站是人流、交通、水系同時匯聚的節點。原河涌被擴大,依托一系列臺地濕地形成凈水花園。光伏長廊不僅為水泵提供動力,更是周邊科技社區的社交中心。
△1-8河涌匯智花園-凈水生態(方案一)
創新城中軸綠帶繼承了嶺南城市的優秀傳統,喬木覆蓋率達到65%,以顯著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蔥蘢綠蔭之下,雨水花園完善城市海綿功能;餐飲、散步、社交及戶外辦公空間點綴其中,呼應沿中軸線多元的城市功能。
△1-9現代嶺南城市森林-戶外共享辦公(方案一)
中軸綠帶最南端現狀地形豐富,并有大量烏欖古木。設計方案保護現有地形,形成山脊步道,串聯起豐富的活動空間;古樹名木的濃陰之下,自然與人居找到和諧的平衡?,F代版本的嶺南茶室、演出與社區生活深深融合。
△1-10嶺南文化現代演繹-南公園夜景(方案一)
本次方案征集邀請了規劃、生態、文化、風景園林等領域的七位專家組成專家組,從整體公共空間概念方案、重要節點詳細設計、歷史文化、生態設計、科技創新、落地實施性六個方面對三個方案進行點評。三個設計單位的主創設計師也根據對項目的理解,分享了他們的見解。各領域專家建言獻策,為下一階段的深化設計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oxYCTDA08kbMUd2LoN_oYw